一、共享电瓶的营销策略怎么写
共享电瓶的目标市场大多是电瓶车用户,所谓营销主要针对用户的推广。
从以下几点入手:用户在哪里,如何定位用户,谁是共享电瓶的使用者?
然后,用户关心的是什么?如何打动用户?让用户产生兴趣?
找到上述问题点,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比如快递外卖是主要的用户,那么就直接找快递外卖公司联系
比如普通大众是用户,那他们的接触信息的渠道有哪些?
总之,定位核心用户——研究用户习惯——针对用户进行推广——现场形成交易。
希望有所启发。
目前阶段,针对外卖行业、快递行业共享电池是刚需,全国各地有几百万辆电动车用于送快递、送外卖。一旦实现共享电池,共享的点位布置到位,这些车再也不怕车子没电了,也省却了车子每天找地方充电的烦恼。行运兔是专门做共享电瓶的系统开发的。
二、如何做好手机电池的销售
不好意思,想帮帮你,但是只是听你一两句话也不好怎么说,大概的给你指下方面,希望能给你点启示。
1、你可找那种小卖场联系捆绑销售(买手机时送你的电池或加少量钱带电池)
2、找两个业务员为你在外面联系客户和推广产品(业务员一定要能吃苦有耐心)
3、分析自己产品的优势和劣势,必要时重新定位电池卖点。
早期的手机镍氢电池因为需要补充和涓流充电过程,要达到最完美的充饱状态,可能需要5个小时左右,但是也是不需要12个小时的。而锂离子电池的恒流恒压充电特性更是决定了它的深充电时间无需12个小时。
对于锂离子电池有人会问,既然恒压阶段锂离子电池的电流逐渐减小,是不是当电流小到无穷小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深充。我曾经画出恒压阶段电流减小对时间的曲线,对它进行多次曲线拟合,发现这个曲线可以用1/x的函数方式接近与零电流,实际测试时因为锂离子电池本身存在的自放电现象,这个零电流是永远不可能到达的。
以600mah的电池为例,设置截至电流为0.01c(即6ma),它的1c充电时间不超过150分钟,那么设置截至电流为0.001c(即0.6ma),它的充电时间可能为10小时——这个因为仪器精度的问题,已经无法精确获得,但是从0.01c到0.001c获的容量经计算仅为1.7mah,以多用的7个多小时来换取这仅仅的千分之三不到的容量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
何况,还有其它的充电方式,比如脉冲充电方式使锂离子电池来达到4.2v的限制电压,它根本没有截止最小电流判断阶段,一般150分钟后它就是100%充饱了。许多手机都是用脉冲充电方式的。
有人曾经用手机显示充饱后,再用座充进行充电来确认手机的充饱程度,这个测试方法欠严谨。
首先座充显示绿灯不是检测真正充饱与否的一个依据。
★★检测锂离子电池充饱与否的唯一最终的方法就是测试在不充电(也不放电)状态时的锂离子电池的电压。
所谓恒压阶段电流减小其真正的目的就是逐渐减小在电池内阻上因充电电流而产生的附加电压,当电流小到0.01c,比如6ma,这个电流乘与电池内阻(一般在200毫欧之内)仅为1mv,可以认为这时的电压就是无电流状态的电池电压。
其次,手机的基准电压不一定等于座充的基准电压,手机认为充饱的电池到了座充上,座充却不认为已经充饱,却继续进行充电。
4.充电电池有最佳状态吗
充电电池有最佳状态吗有一种说法就是,充电电池使用得当,会在某一段循环范围出现最佳的状态,就是容量最大。这个要分情况,密封的镍氢电池和镍镉电池,如果使用得当(比如定期的维护,防止记忆效应的产生和累计),一般会在100~200个循环处达到其容量的最大值,比如出厂容量为1000mah的镍氢电池用了120次循环后,其容量有可能达到1100mah.几乎所有的日本镍氢电池生产商的技术规格书中描述镍基电池的循环特性的图上我都能看到这样的描述。
★镍基电池有最佳状态,一般在100~200循环次数之间达到其最大容量对于液态锂离子电池,却根本不存在这样一个循环容量的驼峰现象,从锂离子电池出厂到最终电池报废为止,其容量的表现就是用一次少一次。我在对锂离子电池做循环性能的时候也从来没有看到过有容量回升的迹象。
★锂离子电池没有最佳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锂离子电池更容易受环境温度的变化而表现不同的性能,在25~40度的环境温度会表现其最好性能,而低温或高温状态,他的性能就大打折扣了。要使你的锂离子电池充分展现它的容量,一定要细心的注意使用环境,防止高低温现象,比如手机放在汽车的前台上,中午的太阳直射很容易就可以使其超过60度,北方的用户的电池待机时间,同等网络情况下,就没有南方的用户长了。
三、卖电瓶怎样搞点活动
卖电池的不不好搞促销活动啊。电池不像日用品那样一个顾客用得那么频繁啊,这东西并不是顾客想买就买的,要电池坏了才会买的。要就打拆吧。建议以做宣传为主。
Xinstall(https://www.xinstall.com)一键拉起,APP渠道统计,免填邀请码安装,一键拉起,Universallink配置实时排重防盗刷,效果报表,自定义渠道效果点统计灵活可拓展,一站式追踪客户路径
网站所收集到的公开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并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也不对网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删除!